A part of my world | 新的一年 和过去的自己说再见
新的一年 和过去的自己说再见
之前我一直和Tim老师吐槽我这个NUS量化金融的“海外”硕士仿佛读了个寂寞——上了半年网课,认识同学全靠录制小组pre和考试开摄像头防作弊;认识老师全靠准时参加直播,要是遇到个不爱开视频的客座教授,我还真连一面之缘也得不到……
所以为了给出更多的参考价值,我决定从我准备读研开始写起——于是时间线一下就拉到了大三时光(遥远的不需要带口罩的2016年),来盘一盘我踩过的坑以及各种失败后总结的教训。
Part I.保研、考研与申请的转换历程
我的读研经历总结下来就是基本上把所有的坑都走过了一遍:
1
美研申请因语言成绩而放弃
大三第一学期,我的目标是去美国读研,但是考了三次托福都卡在97分,尤其是口语最后一次给了侮辱性的17分后,我决定留在国内读研;
2
保研因绩点而流产
大三最后一学期,我的目标是保研,但是发现自己绩点在现在的专业班级里并没有机会顺利拿到奖学金,保研失败;
3
三战考研皆成分母
大三暑假的时候开始准备复旦大学金融学硕的考研,但是发现自己复习备考的努力程度以及招生名额之少让我不可避免成为了炮灰;
大四的时候决定放弃工作开始二战,依旧选择了复旦大学金融学,这次选择了专硕,但是似乎难度并没有因为招生人数的上升而有所下降,再次成为分母;
2018年春季,顶着非应届生的身份,投了无数简历,参加了一场又一场面试后,像救命稻草一样联系到了一个觉得我还不错的HR,经历了各种挫折加入了易保网络技术并顺利通过了三个月试用期;
8月份的时候工作稍微稳定后又起了继续考研的心思,为了保险选择了财大经济学院的金融专硕,又开始了每天7点下班后泡财大图书馆到11点多的日子,中间一个巧合10月又转去了普华永道精算减值团队,备考的时间被压缩的很厉害但是还是坚持到了12月底,顺利考完研究生考试后就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个忙季;
最终的结果公布的时候我正在改模型参数,只差三分,那一刻我决定了,我不要再考研了,我不要再刷数学题和背肖秀荣了,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时间表,我要在PwC做满三个忙季,把工作做到极致不留遗憾,然后准备去新加坡或者香港读研。
4
决意申请港新
2020年10月,我刚升Sr.,经历了感情上的最大变故,而此刻我要开始准备出国的工作了。选校、雅思、GMAT、申请……每一个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而疫情让港新的申请难度也加倍上涨,因此我常常在想,会不会又是竹篮打水的一年,如果是我还有勇气明年继续来吗?也就是这个时候我通过我大学英语老师联系到了Tim老师,选校和申请的事情都交给了星杉,我只需要focus在雅思和GMAT上就行,这也让我第一次有了“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心安。
Part II. 申请大战正式打响
当to do list清晰后,我开始了上班摸鱼看书下班疯狂看书的日子,只是这次一切都顺利了许多,我花三周考出来了雅思7,接着一个月考出GMAT 650,由于时间不够我无法再刷出高分,但是老师评估下来这个分数暂时也够用了。
一直以来,我和Tim老师都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刚开始准备申请那会儿,他基本上隔几天就会来了解一下我的进度和状态,然后在发现问题时会及时很严厉的批评我状态和发力点,甚至会说到我都想拉黑他的程度。但是在我申请后期信心不足,心力憔悴的时候,他又会像个大哥一样给我讲他自己过去的经历,化身“信心培养师”,帮我一起解决问题,为我疯狂打气
其实在接触星杉之前,我其实也在市面上找过很多中介机构,包括我一些朋友也在做中介,所以我对于外面市场上的留学申请也是了解得比较充分,那时候留学中介在我心目中就是流水化作业,没有感情的出稿机器人,但Tim老师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又回到了校园时刻,那种下课后和老师聊天,然后老师针对性给你答疑解惑的如沐春风般的感觉。
但话说回来,“师父领进门,修行靠自身”,这点我在申请中也是不断被提醒,说到底申请终究是自己的事情,最后一关要自己把控,哪怕文书内容天花乱坠,如果不是你,最终也是难逃reject的命运。整个申请过程对于我而言,似乎效果超出了简单的升学,在我自己去把控各种材料的过程中,我也重新认识了自己。如果说我毕业后NUS给我发的毕业证书标志着我successfully take a further education,那在我申请结束的时候,星杉给我发了人生25岁的毕业证书。回顾我过去的求学(尤其是考研)以及我在PwC前两年的工作,我一直都非常在意甚至害怕结果,我会因为一件即将要做的事情而担心的睡不好觉——因为我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担心未来的结果会让我变得更差。但也是在和Tim老师沟通的过程中,我慢慢的改变了这点,Tim老师每次修改完CV都和我开玩笑说他有个经典“嫁儿子”心态:“我在修改你的材料的时候,我都写哭了,想着这么优秀的男孩子,哪个学校的审核老师会不长眼不收啊。”大概是谎言说十次也就成了真理,我开始觉得自己应该挺牛逼的,当我的自信心起来后,开始发现其实我对于未来的恐惧也随之减少了。我的微信封面后来也改成了“耐心,如果你觉得为一切可能都做好了准备,那就没什么好可怕的了”,也算是不断自勉。
12月在Tim老师和我大学两位导师的帮助下,解决了三大文书。1月份开始正式申请(港新很多专业都已经发了一大批offer了),因为恰好和我工作的忙季冲突,所以最简单的申请系统信息录入我也都交给了星杉,只会在每天晚上我加班回来后两三点的时候再和Tim老师过一遍进度、信息准确性和其他需要额外修改的材料。所有的申请结束后,我的忙季来临并会持续到三月,权衡了各方面因素后,我直接交了QF的留位费,不再等剩余几个项目了。
Part III.备考经验
# 语言考试:
1
托福和雅思的选择
一则是申请院校的要求(现在基本各大院校都能同时认可这两种考试,但具体还是需要去官网确认);二则是自己的擅长方向,比如口语,托福机考时对着电脑屏幕说,雅思是可以有eye contact,那对于我自己,我是更加喜欢雅思这种,同时我自己感觉雅思的口语机经更准确一些(这点不太保证,我考托福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包括听力也是,我自己感觉的是雅思的听力有着很明显的套路,比托福要简单得多;
2
备考时长准备
我21天考雅思的经历其实没有任何参考性,我的书面的英语功底其实一直都还不错,高考英语140+,考研三次无论是英一还是英二,都是在85分左右,说这个不是为了装逼,只是提醒,我的备考时间其实并不短,相反我是用了很多年一直在积累,所以备考没有捷径没有速成。
3
各部分备考时间的分配
我也给过很多朋友提过我备考雅思的经验,我每次都是先突破阅读,然后听力和口语同时突破,作文最后并且花的时间最短。因为阅读是基础,读的快且准是整个英语考试的前提;听力和口语的分数是总分上一个台阶的必备条件,而且这两项适合放在一起集中突破;
对于听力,倍速播放很重要,备考的时候要对自己的脑子狠一点,平时1.5倍速专治上考场紧张或者脑子忽然卡壳,同时放弃听英文歌看英美剧练听力的幻想,备考期间循环播放听力原文,无论场合无论地点,最好听到每一个词都能听懂;
对于口语,一定要大声大胆的讲出来,克服自己一开始羞愧的心态,不能闭麦,不能小声bb;最后作文我是认为性价比最低的项目,当然也要看自己的水平决定花费时间,但是除非两个极端,太优秀或者太差,不然不值得花费太多时间,提分太慢。
# GMAT:
其实GMAT是很需要技巧性的考试,而我觉得自己压根没有get到GMAT考试的精髓,考试全凭感觉,叠加我当天赶着出差,处于一种很急躁的状态。对于这门考试,我建议所以有条件的话,拉长备考时间,并且去听专门的课程。
Part IV.就读体验
由于疫情的关系,我一直在上网课,对于NUS提供的很多优秀的资源我都没法去物尽其用,所以接下来的分享纯粹一家之言,分享我的感受。
1
学科基础要求
QF专业是划分在数学学院下,对数学要求相对较高,第一学期的课程中就有相当多的随机过程知识,对于我这个已经离开校园快4年且本科随机学的很差的选手,属实困难。
另外这门专业对于编程的要求虽然并没有在录取环节有所体现,但在教学中,老师都是默认大家有着很好的编程基础,要么完全不教直接布置大project,要么就是类似上课教你1+1。光上学期就需要用R、MATLAB 和python分别写小组作业和完成考试,我的编程基础可以说是0作业让你求积分的难度差,所以有时间和机会的话,务必提前上手这些软件。
2
选课规划
QF专业的学制是1-2年,毕业需修完10门课(每门课4学分),建议是1.5年修完,算下来比较合适的是第一学期三门课12学分,第二学期三门课12学分,小学期实习课2学分+2学分小课,第三学期三门课12学分,这样的安排会让大家学业压力较小同时兼顾实习。
综合各方面的考虑,我的追求是尽快修完学业,选择了1年修完10门课。第一学期顶格修完学分后的感受就是,真的很累,很多东西没法深入理解,很多推荐教材没时间细看,很多老师给的资料都没有精力去深挖,但是后续随着我自己对这个专业有了更多的了解(主要是和自己以前本科同学中从事量化的同学沟通,再次强调不要成为信息孤岛),以及结合自己过去的工作经历确定了未来的工作方向后,我开始有目的性地学习,我会慢慢摆脱那种任何事情都想研究透的心态。对于这点我就不展开太多了,尤其是对于没有fulltime工作经验的同学以及未来有读博计划的同学,可能我上面说的并没有太多参考价值。
3
课程设置和师资
刨除最近国内量化自带话题感外,QF真的是一个神仙专业,学习内容涵盖传统数学、金融、经济,然后还涉猎了AI、Fintech和Data Analysis,差不多就是所有国内最热门的专业都囊括在内,所以未来求职真的是万金油。另外QF背后除了数学学院还有一个RMI学院,而Risk一直是我之前工作的方向,也是目前我未来想要突破的主要方面!
最后,QF的很多老师真的是非常敬业和授课逻辑异常清晰,尤其是Professor Tan 和 Professor Marko, 我经常听直播课或者研究录播的时候,会听到有种想鼓掌的冲动!这里再次对自己不能回归线下校园表示遗憾,如果可以坐在教室里面听这些大师讲课,一定会是更享受的过程!
Part V.总结与建议
当我再去回想这么多年的失败经历,更多是因为自己的眼高手低,既没有做长远的规划,也没有做利弊的权衡——这也是我很想提醒各位学弟学妹的一点。回首财大这几年,大一的时候,我转专业去数理经济实验班,看似是个最优解,但是并没有意识到在这里厉害的同学更多,绩点和奖学金压力会更大;大二的时候,面对一些核心高学分课程,也没有意识到最不起眼的地方可能会影响平均绩点;大三的时候,对于托福和雅思的选择,并没有去对比两门考试的差异和自己擅长的方面,导致口语和听力总是出问题,以及对于留学的认识还只是简单的停留在想法上,并没有落地去了解各种要求;考研的时候,同样是对自己的认知不够,没有系统了解不同学校、专业以及考试的要求。
这么多年,努力并没有少付出,但是在结果产出上总是不尽人意,其中的教训无非是:
1
高中生思维,对于学习的认识还停留在努力看书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上,并没有意识到选好赛道反而更加重要;
2
太爱停留在舒适区了,自己擅长的科目狂上精力,对于不擅长的科目反而越不愿意去改善;
3
过分在乎结果,有时候恐惧未来并不是因为选择太多,而是对选择之后的希望或失望存在恐惧。越在乎未来的结果,离正确的路线越远。
而掉进这么多坑、吃了这么多苦之后,我想要给出大家的建议包括:
1
务必找一家靠谱的留学中介,尤其是工作党有了积蓄后,不要在乎收费,我当初选择星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特别喜欢的大学老师的背书,所以我找Tim老师定下scope并付费也是特别快,包括后面增加scope都是直接敲定。
2
一定要选好学校和专业,如果说考研时win or go home,那么留学申请就真的是多了很多层安全垫,但是安全归安全,有学上和上好学还是有着很大的去别的,不仅仅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条件和潜能(语言成绩最多能冲多少),也对学校的申请要求以及未来专业的毕业要求有清晰的认知。
3
关于年龄焦虑,对于这一点我其实非常有话语权(踩得坑实在是太多了),我小学的时候读书很早,加上跳级,一直到我高三我都是班上年纪最小的,那时候我是给别人压力,自己算是一直享受年龄红利;后来高考复读、考研多次,等我再选择申请留学的时候,反而成为了那个年纪最大的,不由自主就会给自己很大压力。面对周围人都比我小3-4岁,以及如果说老成和支配欲也是一种原罪的话,那在PwC项目in charge的经历又让我更加在和同学们讨论中显得格格不入。
除了这些,还有就是始终悬在头上的毕业后求职的压力,读完书出来还要参加校招吗?还要去做实习生吗?还要从头再来吗?这些问题每一个都很难回答,而且注定没有最优解,人生无法像开端一样多次循环,但是重回校园确实能让你把过去的路再走一遍,只是重新来过或者打破循环决定权都在于你自己。
每一次的抉择都很难,但是也送给大家一句我上学期结束后安慰自己的话:人生没有终点,只有里程碑,但只要你还在路上奔跑就远没到盖棺定论那一刻,相比较人的寿命而言,现在的几年时光可能不值一提。
当我再跳出来去看过去的五年,那些每一个我感到迷茫的点,那些每一个标记着失败或者成功的时刻,那些我做的选择和被迫接受的结局,都一个个穿成线,织成面,成为了支撑我现在的网。读这篇文章的你,无论未来处于哪一个时刻,迷茫或者无助,希望你可以继续坚持,未来会有你从未见过的美景。
谁无暴风劲雨时,
拨开云雾见天日,
也送给大家我在青海翡翠湖拍的雨后落日。
END
如想获取更多经验分享及留学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哦~